2022初級會計官方教材電子版 pdf|百度網盤下載
第一節會計概念、職能和目標
ー、會計概念
(一)會計的定義會計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發展并不斷完善起來的。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始終面臨經濟資源有限與需求不斷增長的矛盾,提高經濟資源使用效率,講求經濟效益,必然要求對經濟活動過程及其結果進行如實計量和記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以及經濟社會組織的不斷變革與發展,社會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協調與和諧發展問題日益復雜和突出,會計的內容和方法等也隨之得到不斷發展,會計由生產的附帶部分逐漸從生產活動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項專門的經濟管理活動。特別是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需要,基于經濟資源配置和生產組織的委托代理關系中權屬性質界定,如實反映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誠實性和可常性,成為會計的基本職責。保護財產安全、落實經管責任、有效配置經濟資源、合理分配經濟利益,進而促進社會進步與和諧發展成為現代會計的基本屬性。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因此,現代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采用專門方法和程序,對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準確完整、連續系統的核算和監督,以如實反映受托責任履行情況和提供有用經濟信息為主要目的的經濟管理活動。本章未特別說明時,均以企業會計為對象進行介紹。
(二)會計的基本特征
會計的基本特征表現為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和準確完整性、連續系統性兩個方面。
1.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
對經濟社會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及其結果進行計量的尺度通常有實物計量尺度、勞動計量尺度、時間計量尺度和貨幣計量尺度等多種。其中,貨幣計量尺度由貨幣為一般等價物的性質所決定,具有全面性、綜合性等特征,是衡量一般商品價值的共同尺度。
因此,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其他計量尺度作為輔助性補充成為會計的基本特征之一。
2.準確完整性、連續系統性。
會計產生于人們對經濟活動過程中生產耗費、生產成果的觀察、計量以及記錄和比較的需要,會計記錄的真實完整、會計計量的準確完整是經濟社會對會計的基本要求,是會計的本質特征。從宏觀經濟角度而言,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是一個連續系統的過程,從微觀企業單位面言,經濟活動或業務活動也是一個連續系統的過程,這決定了會計核算和監督的過程也必然是一個連續系統的過程。同時,會計履行核算和監督職能是一項十分復雜縝密的有機整體性工作,其所采用的各種專門方法和程序之間也形成了一個科學系統,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是一個有機整體。因此,連續系統性是會計的另一項基本特征。
二、會計職能會計職能
是指會計在經濟活動及其管理過程中所具有的功能。會計作為經濟活動“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具有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兩項基本職能,還具有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評價經營業績等拓展職能。
(一)會計核算會計的核算職能
是指會計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特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會計核算貫穿于經濟活動的全過程,是會計最基本的職能。會計確認是指依據一定的標準,核實、辨認經濟交易或事項的實質并確定應予以記錄的會計對象的要素項目,并進一步確定已記錄和加工的會計資料是否應列入財務報告和如何列入財務報告的過程。會計確認包括初始確認和博確認兩個環節。會計計量是指主要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對各項經濟交易或事項及其結果進行計量的過程。會計計量包括計量屬性的選擇和計量單位的確定。會計記錄是指對經過會計確認、會計計量的經濟交易或事項,采用一定方法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的過程。會計報告是以會計賬簿記錄為依據,采用表格和文字等形式,把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記錄的會計資料進一步進行系統性加工匯總整理形成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的結構性表述的過程。
會計核算的內容主要包括:(1)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2)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3)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4)資本、基金的增減:(5)收入、支出、費用、成本的計算;(6)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7)需要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其他事項。
(二)會計監督會計的監督職能
是指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對其特定主體經濟活動和相關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審查,使之達到預期經濟活動和會計核算目標的功能。真實性審查,是指檢查各項會計核算是否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是否如實反映經濟交易或事項的真實狀況。完整性審查,是指檢查會計核算的范圍和內容是否全面,是否有遺漏等不完整的情況。合法性審查,是指檢查各項經濟交易或事項及其會計核算是否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遵守財經紀律,執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以杜絕違法亂紀行為。合理性審查,是指檢查各項財務收支是否符合客觀經濟規律及經營管理方面的要求,保證各項財務收支符合特定的財務收支計劃,實現預算目標,保持會計核算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會計監督的依據主要有:
(1)財經法律、法規、規章;
(2)會計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
(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廳(局)和國務院業務主管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下簡稱《會計法》)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制定的具體實施辦法或者補充規定:(4)各單位根據《會計法》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制定的單位內部會計管理制度;(5)各單位內部的預算、財務計劃、經濟計劃、業務計劃等。
會計監督的主要內容有:(1)對原始憑證進行審核和監督;(2)對偽造、變造、故意級滅會計賬簿或者賬外設賬行為,應當制止和糾正:(3)對實物、款項進行監督,督促建立并嚴格執行財產清查制度:(4)對指使、強令編造、篡改財務報告行為,應當制止和糾正:(5)對財務收支進行監督:(6)對違反單位內部會計管理制度的經濟活動,應當制止和糾正;(7)對單位制定的預算、財務計劃、經濟計劃、業務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
(三)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的關系及其職能的擴展1,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的關系。
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會計核算是會計監督的基礎,沒有核算提供的各種系統性會計資料,監督就失去了依據:會計監督又是會計核算質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沒有監督,就難以保證核算提供信息的質量。
2.會計職能的擴展。
會計職能的拓展,是指會計基本職能的延伸與擴展。
(1)預測經濟前景,是指根據財務報告等提供的信息,定量或者定性地判斷和推測經濟活動的發展變化規律,以指導和調節經濟活動,提高經濟效益(2)參與經濟決策,是指根據財務報告等提供的信息,運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對備選方案進行經濟可行性分析,為企業經營管理等提供與決策相關的信息。
(3)評價經營業績,是指利用財務報告等提供的會計資料,采用適當的方法,對企業一定經營期間的資產運營、經濟效益等經營成果,對照相應的評價標準,進行定量及定性對比分析,作出真實、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判。
三、會計目標
(一)會計目標的概念會計目標
是要求會計工作完成的任務或達到的標準。會計的基本目標是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資料和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達到不斷提高企業事業單位乃至經濟社會整體的經濟效益和效率的目的和要求。從更高層面看,會計的目標還包括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供基礎性保障作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會計目標的實現狀況及其結果主要表現為會計的經濟后果,即反映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和有助于作出經濟決策以及維護經濟秩序、提高經濟效益等所產生的影響及其經濟結果。
(二)會計資料及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會計資料,是指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記錄以及進一步進行系統性加工匯總整理形成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結構性表述的會計核算專業資料,是企業尚未對外報告或披露的會計處理結果的資料,其存在或儲存形式可以是紙質資料也可以是電子文檔資料。會計資料通常主要為企業內部保管與使用。會計信息,是指由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相關資料等構成的綜合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和所有者權益變動等內容的財務、會計信息的總稱。
會計信息除包括會計信息或財務信息外,還包括必要的非財務信息。會計資料是會計信息的基礎。
會計資料及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既包括企事業單位的內部使用者又包括外部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滿足投資者的信息需要是企業財務報告編制的首要出發點,企業編制財務報告、提供會計信息必須與投資者的決策密切相關。因此,財務報告提供的信息應當如實反映企業所擁有或者挖制的經濟資源、對經濟資源的要求權,以及經濟資源及其要求權的變化情況:如實反映企業的各項收人、費用和利潤的金額及其變動情況;如實反映企業各項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等所形成的現金流人和現金流出情況等。從而有助于現在的或者潛在的投資者正確、合理地評價企業的資產質量、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營運效率等:有助于投資者根據相關會計信息作出理性的投資決策:有助于投資者評估與投資有關的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和風險等。除投資者以外,企業財務報告的使用者還有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社會公眾等。由于投資者是企業資木的主要提供者,如果財務報告能夠滿足這一群體的會計信息需求,通常情況下也可以滿足其他使用者的大部分信息需求。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wLsfBu1-uswvcwfmlZV9oQ